头像@穷冬木乔
请不要转载没有@您的作品,谢谢。

什么造就了你?——论基因、大脑和儿时经历对人性格的塑造作用

纯论证的一篇论文吧。

如果有相同观点或者感染到你,我无比荣幸。

如果有错误望指出。

——————————————————————

  “是什么造就了你?”

  是基因?是大脑?还是儿时经历?基因真的是一个人成为罪犯的决定因素吗?儿时经历又在人的塑造上起了什么作用呢?

  詹姆斯·法隆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他曾坚信人是先天造就而非后天养成的。他发现心理变态者的大脑边缘皮质都存在相同的变异,于是总结出一种适用于凶杀犯的通用大脑模式。就在他觉得自己找到破解心理变态的基因钥匙时,他滑稽地发现,自己的脑部结构和心理变态犯罪者的一模一样,可他并没有像自己论文中所写的那样,成为一名心理变态犯罪者。于是,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结论——基因真的能决定一切吗?

  基因确实在人的塑造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点毋庸置疑。

  法隆发现自己父系血脉几代人都有自相残杀的癖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直到他的父亲这辈才销声匿迹。同时,他从家人对自己的描述中发现,他也远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正常”——他的妹妹和女儿在给他的长信中都声称:“你这些年对待我的方式令我失望”“我对你投注了全部的感情,你都没有任何回应”,而法隆并不能理解她们的意思,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我很忙,我有自己的家庭,我不能对你付出很多确实不好,我会变得积极一些,但我绝不会是那个总给你打电话的人。”因为大脑的天生结构缺陷,他缺乏同理心,冷认知能力远胜于热认知能力,所以这两封信使他困惑。他花了很多年,查阅资料,才开始理解信中表达的意思,心中充满负罪感。

  可是,基因并不能决定一个人。

  法隆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十年来成就最大的神经科学家,家庭美满;段万山老师为了救治的疫病患者,身葬雨林,在生命的最后一秒都没能与爱人共度。他们的基因是完美的吗?不是。但他们都拥有美好的灵魂。

  法隆在《天生变态狂》中写到:“基因是你出生时继承到的一本书,而表观遗传作用则是你读它的方式”。在对自己童年进行了审视与分析后,他重新定义了心理变态形成的条件,归纳为三条支撑腿:①额眶部皮质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低下;②基因出现多处高危突变;③童年早期经受过精神、身体或性虐待。法隆的童年过得十分幸福,他从未受过虐待,家人对他表现出的“不正常”和偶发的躁郁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的父母早早发现了他身上的缺陷和问题,却一直用爱、支持与温暖引导他,使他没有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法隆最后承认了后天因素对人的塑造作用,并着重强调了“童年早期的经历”,那么,既然基因不能决定一个人,“经历”呢?“经历”又在人的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行为主义学派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创始人华生所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斯金纳的“斯金纳之箱”又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极致。可行为主义在认知革命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为主义缺少了对人的整体性的强调,它忽视了人的内在因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认为:性格由儿时的经历决定,身体缺陷、娇生惯养、疏于照看这三种境遇是对生命意义错误总结的最大诱因。但他与行为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没有将路封死:经历本身并不是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不是由我们的经历所决定的,而是自决(self determine)于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一句话来说,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人生意义的不同。比如,对于儿时的不幸经历,第一种人想:“既然生命对我不公,那我为什么要善待它呢?”;第二种人想:“因为我不幸的童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第三种人想:“我们必须解决这种不幸的情况,保障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长大成人”。

  阿德勒总结:“意义并非受决与情境,我们会通过赋予这些情境的意义来决定自己”。

  基因无法决定一个人,大脑不能决定一个人,经历也无法决定一个人。

  人类生来就是复杂的生物,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和动机,不能简单地将人分为好和坏两个泾渭分明的种类,同时也不能将任何一种因素作为造就一个人的决定因素,也没有任何一种科学能完全解释人的性格形成。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成就自己和拯救他人呢?

  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体残疾者有更低的合作愿望。人们在潜意识中,将“不正常”的人从群体中划分了出去,疏于关心照顾。可更多时候,是人们的冷漠造就了一个个心理变态凶杀犯。其实,真正优良的教养和他人的关爱可以战胜先天不足的基因,我们可以给予那些容易受到影响的孩子多一点爱。虽然你的关心爱护并不能使孩子重新变得完美,但至少不会让他们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匍匐着一头黑暗巨兽,伺机将你拖入无尽的深渊,唯有爱与陪伴能带给你寻找光明的力量。”

  没有谁可以有理由放弃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不论基因、经历如何,都能拥有美丽的灵魂。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你?

  “是我,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评论(4)
热度(3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堰川
Powered by LOFTER